香港行政长官2025年施政报告以 "拆墙松绑" 加速北部都会区建设,成立 "北都发展委员会" 统筹项目落地,通过简化审批、灵活批地降低企业进驻成本。对地产企业而言,弹性批地、分期补价机制可缓解资金压力,美联物业指出商用物业改建政策为老旧商厦提供转型契机;制造业企业则能依托区域能源保障布局智能生产基地。更关键的是,北都与大湾区的资源融合,为企业打造 "研发 + 生产 + 销售" 跨境链条创造条件,香港中华总商会已明确将推动产业联动。
针对企业国际化需求,报告推出双重支撑体系:
1. 内地企业出海枢纽:"出海专班" 整合政府海外办事处,提供跨境结算、法律风控等一站式服务,香港贸发局将协助对接全球买家。恒生银行等金融机构已表态支持离岸人民币业务拓展,助力企业规避汇率风险。
2. 国际资源导入:引进欧洲航空服务公司设立飞机拆件与零件交易中心,带动航空金融、租赁等上下游产业;争取亚投行在港设办,强化 "一带一路" 合作节点地位。
报告构建多层次科创扶持体系:
• 资金直达:100 亿港元 "新型工业加速计划" 以 1:2 配比资助智能生产设施,覆盖 AI、生命健康等领域,企业最高获 2 亿港元资助;BUD 专项基金注资 14.3 亿港元,扩大中小企业升级资助范围。• 生态构建:成立 "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" 与 "AI 效能提升组",推动跨境电商、金融科技等领域的 AI 商用;"知识产权融资沙盒" 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题。
• 人才保障:为获批企业的研发人才提供额外资助,扩展 "职专毕业生留港计划",对接大湾区资格互认。
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举措直击企业痛点:
• 融资便利化:港交所 "科企专线" 助力内地科技企业融资,探索 T+1 结算周期,将人民币交易柜台纳入 "股票通";"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" 延期缓解现金流压力。
• 新市场开拓:推动 2000 吨黄金仓储建设与中央清算系统,联动上海金交所实现跨境互通;测试大湾区碳市场跨境结算,探索碳交易代币化。
• 政策弹性:财政司牵头制定 "促产促投政策包",可灵活提供地价减免、税务优惠,由财司司长直接拍板落地。
报告将绿色发展嵌入产业政策:
• 传统行业升级: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供应链建设(国泰航空已响应),规划首个电动车电池回收设施,中华电力加速充电网络布局。
• 金融激励:持续发行可持续债券,要求高耗能企业披露碳足迹,倒逼产业低碳转型。
报告为企业提供 "清晰转型蓝图"。建议企业:1)布局北都提前对接土地与能源保障;2)通过 "出海专班" 开拓东盟、中东市场;3)科技企业可组合申请科创资助与人才补贴;4)传统企业借力绿色政策争取融资优惠。正如香港总商会所言,政策 "行动为本",企业需主动协同才能最大化红利。